蜡烛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5-09-19 19:50:21
蜡烛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蜡烛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蜡烛的教学反思1

刚刚带着孩子们从卢沟桥的硝烟中走出来,教材编者又让我们走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战场——法国伯诺德夫人的家里。这里看不到像卢沟桥一样激烈的战火,听不到一声的枪声,却同样是惊心动魄,令人生畏。因为“听取娃声一片”老师上课的需要,这堂课是由她给我们班孩子上的,我只是充当了一名观众。

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

学习第一段时,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学生的心弦绷紧了,并开始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伯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也有的说:“这半截蜡烛是关系到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蜡烛。”看到同学们对这不寻常的半截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老师又把教学的视角转到文章的人物上来,并适时提问:“对于誓死保护情报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对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无比敬意。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敏感而锐利。

蜡烛的教学反思2

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我在六年级二班上了《蜡烛的变化》。一课下来,有诸多的感慨和想法,下面就略说一二。

首先,从教学的形式说起,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我对教材的内容反反复复的专研了好几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反复的推敲。我将学生的动手实验放在重点进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上好这节课,事先做了大量准备,从备课设计教案,到找实验材料,一样一样的去落实,去分组、去配给。但是现在想起来,我虽然为学生们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但是课上却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设想中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点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更加的努力。

再一个就是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还缺少深刻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还估计不足。比如,我在教学中进行的猜想环节和制定方案的环节,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讨论思考,没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观的认为学生应该知道用什么方法的。但是我在巡视学生的活动中和在听取学生的发言中,明显的感觉到学生有欠缺的地方,并且只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正确有效的探究方法,而有少数学生却手足无措,随大流。之后,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备课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做到备课的同时也要“备人”,备课时要尽最大范围的、全方位的考虑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承受能力。我们要充分做好“第二手”准备,课堂上要灵活机动,适时调控,不能照自己框框去上课。更不能让自己的框框框住了自己的思路,那样下去师生之间是不会有长足发展的,教学的收益也很微浅。

蜡烛的教学反思3

一、要重视预习课,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学习任务,那么学习任务必须事先设计好,用纸条发给学生,这一点在讲读课的预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我想,学习任务的内容应该包括:预习目标、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反馈、预习小节等。我上的这堂课没有完成设计内容,这跟我没有编写学习任务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教会学生“自主思维”。“教会学生思维”的前提是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自主质疑、合作交流、大胆探究。还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不要怀疑学生自主质疑的质量,应该充分相信青春的思想往往会迸射出让人惊叹的火花,因此教师应该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信,让他们带着“我行,我一定行”的自信走进课堂,教学反思《2《蜡烛》教学反思》。

四.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在学生合作讨论出结果后,教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语言来明确主体思路是值得反思的。怎样才能既不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思维激情奔放,而不是一味的为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只起到对方法和规律的引导者,才是真正的智者之师。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五、教师要注意语言和态度。语言要精炼,语速不能太慢。因为这也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学生出错时,老师要和颜悦色给出正确答案,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力争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课堂力臻完美,形成独特的风格。

蜡烛的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情绪,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当我上到德国军人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怎么做好呢?一个个想法马上被一个个驳倒,大家都觉得的确棘手。如果一家三人中再有人动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人必将怀疑到这支蜡烛有鬼。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但能不动蜡烛的脑筋吗?真难啊!

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表示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引导学生学习杰奎琳是怎么做的,通过“打了个懒懒的哈欠、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笑容像百合花一样、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晚安,各位先生”的学习理解,学生一个个都很佩服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机智的小姑娘,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人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这时,课堂上一只小手举起,“我觉得杰奎琳是机灵 ……此处隐藏8279个字……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 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 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 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蜡烛的教学反思15

师:同学们,伯诺德夫人一家先后遇到了几个危急关头?

生:他们遇到了3个危急关头。

师:第一次危机由何而起?

生:一个德国中尉把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师:当时情况怎样?

生:当时情况非常危急。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因为书上写如果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一家三口的生命将要结束。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危急在于如果出现以上现象,国家就会遭受更大的灾难。

师:那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危急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并评价)

师:同学们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

生:伯诺德夫人望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间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并把蜡烛吹灭了。

师:请你们在读读描写伯诺德夫人的语句,想想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思考)

师:谁愿意来说说,最好结合有关语句?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勇敢,因为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沉着冷静。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急忙”和“轻轻”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机灵。因为当她看到危险就要来临时,她又想到了这么一个好办法,把危机化解了。

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周边的环境加深对一个人的了解。下面老师请同学用上这种方法,来谈谈你对于杰克的了解……(生沉默)

师:可看看杰克的表现,从他的表现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当危险来临时,杰克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从容地搬来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很懂事,在危险到来时,他很从容,一点也不紧张。

……

师:危险越来越近了,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挺身而出了。下面请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课文,尽量把你对人物的了解读出来。(生读)

师:(对指读的学生)杰奎琳,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对少校说话?

生:因为我想大人都喜欢可爱一点的小孩,我这样说的话,可以让他对我放松警惕。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你们全家要保住这根蜡烛吗?

生:因为这蜡烛中装有绝密的情报,因为我们要保卫我们的祖国。

……

以下是我上完课后的些许想法: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蜡烛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