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海海》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生海海》读后感1也许不幸的童年是很多作家创作的灵感之源,但与此同时,不幸的童年也会成为一个人一生都摆脱不去的阴影。它隐秘而又阴郁地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某个小角落里,这个小角落有时会成为精神力量的寄放之所,有时又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吞噬整个心灵。它既滋养你的创作天赋,又毁灭你快乐的权利。
麦家说,“有人天生有的一些东西,我注定一辈子也有不了了。我只能带着童年那些伤疤和伤痛的记忆走下去,并写下去,这大概就是我无解的人生。”
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如此偏执甚至极端地热爱写作,或许那只是一种被逼无奈之下的“自救”,是拯救陷入孤独的心灵的唯一方法,但同时写作也会使人无限接近于死亡的状态。罗兰巴特说,回忆是写作的开始,反过来,写作是死亡的开始。所以,没有尝试过写作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曾经历过什么。那是暗无天日的痛苦和一次次自我否定的挫败感共同累积交织的状态。
在读《人生海海》的过程中曾无数次感受到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孤独感,同时也对作者麦家心怀敬佩。他独自承受着这种濒临死亡的孤独,以决绝之姿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像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一样揭开自己的伤疤与那些痛苦的过往搏斗。
幸运的是,经历了五年孤立无援的撕扯对抗,《人生海海》最终圆满完成。
这部作品饱含悲悯与伤痛,作者却对这种情绪始终隐忍克制,甚至在即将爆发之前选择戛然而止。也许作品中并没有大部分读者期待的那种澎湃激烈的情节,但这就是作品的高级之处。留给你的永远是那一丝说不清道不明耐人寻味又捉摸不定的怅然若失之感,好像最终得到了某种解脱,但其实又深陷其中让人久久难忘、魂牵梦萦。
《人生海海》读后感2选择《人生海海》这本书的原因一是作者麦家盛名在外,比较期待他的新作,二是被书名《人生海海》吸引,看到题目第一感觉就觉得这是一篇鸡汤文,所以很想一探究竟。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时,我发现这本书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关于本书的信息只能从正文中获取了。当我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不禁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他们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不会经历,正是特殊时代特殊背景才显得小说人物命运的颠荡起伏。而这时我才对作品名称“人生海海”有了一点理解,它原是一句闽南语,大意是人生如同茫茫大海,潮起潮落,漂泊无定,暗含着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因素。小说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就很好地诠释了“人生海海”这一词。
小说中的人物给我的印象是苦而不屈:主人公上校当过国民党的上校,杀过人,拿过枪,又自学成才变成军医,救了无数人,其中包括一位共产党的领导。他上有一老,有过许多金银财宝。他潜伏过日占区,当过特务,还在抗美援朝中立过一等功,可谓战功显赫。但他在村里不受待见,被称为“太监”。他还被红卫兵污蔑为造反对象,遭受辱骂,遭受。上校经历以上种种,却还是对他人能帮就帮,毫无芥蒂。他一辈子都在逆境中尽力活成好人,遭受委屈时他不辩解,不抵抗,不牵连他人。在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无情的世道让上校饱受催残,甚至最后直接被逼疯,但他都默默收起所有委屈,坚持对世界行善。
同样苦而不屈的还有文中“我”的前妻,她的父母曾是浙大教授,被红卫兵折磨而死,只有她一个人逃难出来,为了生存,她用自己的身子抵出头费,才能在乱世中存活下来。虽然她的生活艰苦,又饱含屈辱,但是她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她独自挑大梁开门做生意,努力开创新的生活。即使到了弥留之际,她撑着最后一口气对我说: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就是从这里,我理解了作品名称的含义。人生海海,人生复杂多变,像大海一样宽广,要好好活着。这话就出自“我”的前妻之口,即使自己的生活再艰苦,周围环境再恶劣,她也依然向往明天。
其实这样的人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十几岁被迫离乡在外打拼的“我”,比如照顾上校后半辈子的林阿姨……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都跃然纸上,彰显着他们不屈的战斗精神。虽然这是小说的人物,但是谁能说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不适应呢?现代社会同样像大海一样潮起潮落,无法预测,我们能做的只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展现自己不屈的战斗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逆境面前不妥协。我还记得当我刚看完这本小说时,遇到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心的事,表现出精神不振的样子,有同事就问我怎么了,我下意识脱口而出:“唉,人生海海啊!”说完,我愣住了,回过神来又觉得好笑,而同事似乎也懂得了“人生海海”这词的意思,虽然没有明说,却也能体会这句闽南话的意思。所以即使生活有多么的困苦,带给我们有多少压力,我们都应该要努力说服自己,扛住压力,用另一种思维来看待生活。人活一世,不用让自己生活地极度压抑,而要用自己向上的一面来面对世界,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海海》读后感3上校活着的勇气是什么?人生海海中上校是一个悲情人物。
抗日、内战、文革……岁月如此的艰难,为什么还活着?这是我读这部小说读到中间的时候的冒出的一个疑问。
读到最后,作者把发生在故事中的人的悔恨、遗憾、悲悯、不羁的感情缓缓地放空,最后选择仁慈了一切。
人生如同大海,沉沉浮浮,起起落落,这里面既有每个人日常滋生出的一地鸡毛,洒落到具体人物上就是那么的残酷与无情,那种生活所带来的悲与喜,哀与乐都是如此真切、残酷,看看我们身边熟悉的人,何不是在这样的人间中度过;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善良的,作恶的,上天悲悯人间切切,即使人间嘴脸各异,皮囊万千,岁月终究饶过了所有人。
我想,这大抵就是人来人间,对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葆有的最基本敬畏,也是对生命敬畏的最大安慰。对于爱哲学的人来说,“死亡”,读书笔记m一直以来都是无法绕过的问题。对它,从来都是不害怕,因为终究是要来的,所以不惧;又因为终究要来,所以给予了足够敬畏。从呱呱落地到安然离世,从不愿面对生活到勇敢活着,既是对生活不易的抗争,也是对生命的激烈享受。
但是对于人生的探讨终究是一个大的问题,哲学上永恒的一个命题,浅薄如己,深度难探,去谈,终究是那么泛乏无味。只是,这人生就那么一次,有时候又只是短暂一瞬就离开这世界了,既是多么美丽,又是那么的短暂。短到我们像是伸手就能触摸的地方,所以又觉得还是可以简单的聊聊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日常小事。
看看身边的那些故交,有些都没来得及再次打招呼,都已经离你而去,那声“下次见”、“下次找你吃饭”、“再见”……都变成了无声的“下辈子见”、“下辈子找你吃饭”、“下辈子再见”。可是,亲爱的,下辈子,你在哪里?
《人生海海》读后感4无意间看到这本书,开了头就停不下来,一定要一口气看完。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有点疑惑,这本小说怎么语言这么优美,比如描绘村庄或者人物外号等。于是我被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折服。而这 ……此处隐藏7331个字……世不恭的态度拒绝她。至少是信任的.,才会把心爱的两只猫托付给她。如果没有那个坏人,摸黑占了林阿姨便宜,让她以为是上校的人,即使她们结不了婚,也会彼此倾心,做一世红颜,不是夫妻,胜是夫妻。
不过还好,最后他们终究还是成为了夫妻,并最终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生,足矣。
书中有很多经典语句,如“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死几回都不够。”“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世界上命最值钱,我被人骂成太监都照样活着,你死什么死,轮不上”等等~
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感觉很压抑,因为上校的结局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很差。我觉得,这才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推开一扇窗,赋予你智慧也许就会没收点儿你的颜值,人总要在大千世界中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也不忘尘世走一遭。
《人生海海》读后感14读书这种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这种自发能动性,书中即使真的有黄金屋或颜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两天读了两本书,不妨谈谈。
第一本是麦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余华的《活着》。
我是先读完《人生海海》的,花了两个晚上,正好从20xx年读到20xx年,读完又马不停蹄把《活着》重温了一遍。《活着》读起来快,一是字数上少于前者,二是读过一遍,对书中的人物及情节还有一些残存的印象,上一次读还是20xx年,昔日挑灯夜读的场景,今时历历在目,讽刺的是上学时我最讨厌看书。
两本书放在一起读,有种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贵的命运虽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个年代却相差不远。在同一个年代里,两个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交融参杂在一起,从中感受到的除了活着不易外,更加体会到人与环境的紧紧相连。如水与鱼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一部民族的历史,也就是一群人的历史。
在我妈那辈的认知里面,由“家国”观念主导,认为没有国即没有家,我不反对这种观念,毕竟靠着这种观念,在近代史中,在关乎民族存亡之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们那辈受到的教育是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因为家庭中有爱的成分,把国家视为母亲,自己就能沐浴在母亲的庇佑之下。而随着社会进步,过去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家族式的小集体转化为社区,街道办事处,本来是靠宗亲相帮的事情,被国家机关取代。我妈那辈的思想里存在家国情怀,认为这是国家母亲的恩爱。但在我看来,这是社会进程的自然变化,这变化的背后有着某种力量,使出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们信奉着他们的思想。所以,国家不过是一个大的单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爱。
这是从国到家的俯视角度,而从家到国的仰视角度来看,即从个体到集体的角度来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举重若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为人的无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来自集体的裹挟。小说中对应的那个年代,我们能够显而易见个体命运是如何被集体思想所摧毁的,但是放到大的层面来看,他们的牺牲常常无人问津。这也就是我看小说,看到人物悲惨命运时的感动来源。我感动,并不是因为他们大无畏,我感动是他们面对这样的命运时,全盘接受,没有悲天悯人,而是继续去活着,去爱着。
在余华的杂文集中,我看他谈到《活着》,他说: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余华把活着看作是一种本能,一种生物体为了延续下去的竭尽所能。我把这称为是一种勇敢,一种高贵的品质。不是视死如归,也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对命运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贵也罢,他们没有在某一个夜晚觉得命运坎坷,从而走向结束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最为特别的地方。他们依旧嬉笑怒骂,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时间去体验时间。他们的命运并不灿烂,如同一道顷刻间就会坍塌的危墙,而在危墙之上,在砖与砖的缝隙之中,在那狭窄之地,依旧盛放着艳丽的花朵。
人身上的韧劲常常体现在他面对危难的时刻,活着才有可能赢。这是一句挺鸡汤的话,但事实不正是如此嘛!
《人生海海》读后感15“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知道书中的“我”,爷爷,父亲,小瞎子,老保长,亦或是林阿姨,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几度浮沉之后,是否还有热爱生活的初心,但我知道,那个人一定有。
作为贯穿全文的上校,他是神秘的,也是令人好奇的,他就像是一个总也拆不完的谜团,重重叠嶂,云遮雾绕,每每在你以为看清时,一片浮云飘过,又另有玄机。
起初,他留给人的印象,是那个出手阔绰,养着两只猫的闲散富贵人,虽然偶尔深陷同男人“交好”的流言,但依旧无伤大雅,面对村民们友善的,不友善的传言,也都是一笑置之,看似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只是人言可畏,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好奇的,无论是“满嘴下流话”的老保长,还是常将“仁义礼智道德”挂在嘴边的爷爷,从他们的嘴里,真真假假,或多或少将秘密糅合着假象,散布开来,愈演愈烈。
生不逢时,经历过战乱救过无数性命的上校,终究逃不开命运的捉弄。反派当道,红卫兵敲开了上校死守秘密的大门,风云变幻,硝烟四起,从此安宁不再,上校开始了漫漫逃亡之路。
一边是带着秘密隐姓埋名,带着老母亲颠沛流离的上校;另一边是饱受闲言碎语,深陷水深火热流言中的“我”的家族。两害相较取其轻,爷爷为了守护家族的门风,守护家族的尊严,在小家和大义面前,他选择了前者,去告发检举上校的落脚处,从而将自己和家族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继而众叛亲离,自己落得个自缢的悲剧收场。
上校的前半生是辉煌的,他技艺超群,救人无数,获得数不清的军功章;上校的后半生是不幸的,深埋的秘密被揭开,遭人背叛,一代枭雄折损在宵小手中,受尽屈辱。可是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在种种绝望和不公平积累到一个峰值,常常又会有转机,所谓不幸中的万幸,说的便是来到上校的生命里,守护他到最后的林阿姨了吧。
忘却了前尘往事,以天真懵懂的孩童心性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上校的一生,可叹,可泣,可悲却也可怜。《人生海海》是中国现代史的大半缩影,主人公们的兴衰荣辱,也是时代的沉浮。
如果说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常常陷在工作,写作,生活的种种交织之中,时而焦虑,时而烦恼,时而又有如困兽之斗的暴躁难受之感,让自己怀疑人生,有着对人生漫漫看不到尽头的绝望。
而这本书,给自己确确实实带来了心态的转变。不可置否,书中的故事可能或有夸大,或有润色,最终的呈现一定带着作者的修饰和完善,这其间的真实性暂且按下不表,但主人公历经艰辛,熬过重重苦难的意志,坚韧和努力生活的态度,带着治愈而来的力量,将当下的抱怨和不满慢慢融化,珍惜和感激当下的种种,让心态越发平和起来。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也就成了一座山。我们享受这个时代带来的红利,相应的,也就需要接受这个时代带来的挑战和不公。虽然万般皆是命,可我命由我不由人,生活终究是自己的,用怎样的心态度过每一天,却是你我可以做出的选择。
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就如同作者说的那般——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