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5-08-11 13:34:34
《谈美》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美》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美》读书笔记1

从本质上讲,我喜欢读书,喜欢与文字有关的一切,但是我却是一个懒于思考的人,更多的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已经开始读研了,不论现在的研究生有多水,扩招有多么厉害,我想我都应该做一些该做的事情,认真踏实的尽自己所能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开学了,没有以往的兴奋和新奇,心里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希望不辜负所有人的热切期盼,不辜负自己心中的信仰。开始认真的读书思考。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惊叹于先生那融贯中西的学识和过人的思考能力,对自己颇有启发。朱光潜先生在研究文艺美学之时,将西方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的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并提出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美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当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方式,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深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影响。但是不同于克罗齐的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朱光潜先生更是把视野放在了文艺活动这个大框架来进行文艺美学的研究,其中朱光潜先生提到文艺活动不仅仅是心灵的瞬间感受,是形象的直觉,文艺活动过程从直觉到传达才是一个阶段的完成,而文艺的传达活动更是艺术家区别于普通人,优秀艺术家区别于一般艺术家的不同之处。文艺的传达有赖于艺术家的匠心独运,更和日常的学习密不可分。

艺术家除了要有不同于常人的形象的直觉之外,还需掌握以下知识:一是掌握有关媒介的知识,二是模仿传达的技巧,三是作品的锤炼。艺术家所进行的模仿传达,实际就是艺术家的勤学苦练的过程,艺术家勤于练习才会形成相关的模仿习惯,下笔时才会水到渠成。而这模仿习惯,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主要是模仿筋肉技巧,每种艺术都有其特殊的筋肉技巧,如写字、绘画、雕刻、图画、弹琴都要有手腕上的技巧;唱歌、演戏、吹箫、说话都要有喉舌上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诗文的创作也需练习筋肉的技巧,古人所言的“文以气为主”,这气就是一种肌肉的技巧。

这是我颇为关注的地方,文艺活动中的传达过程竟和人体的筋肉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是如何发生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可解释的地方,我还需要进一步的拜读作品,才能了解朱先生的文艺思想,读书之少,导致所思之浅,现在弥补也许为时不晚。加油吧!

《谈美》读书笔记2

这本书作于朱光潜35岁的时候,另有一本《谈美简史》则作于85岁高龄。这一篇来看看年轻时的朱光潜对美是如何理解的。

开篇中说:”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对此我很是认同,人总是应该怀有一些崇高的追求,因为单纯的热爱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他的名利物质,事实上常常会作为附加奖励而获得。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而要想看到美,需要意识到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因此需要把事物摆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书中有个观点是打破我固有观念的,作者认为所谓自然美这种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自然中本身没有美,是经过我们艺术化之后才产生的。因此,是“美”就不“自然“。而这里所谓”艺术化“是指人情化和理想化。事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而很多时候我们欣赏一件事物,都是在欣赏事物所唤起的联想,因此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书中举例法国画家德拉特洛瓦所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说自然美就像是说字典中有《红楼梦》一类的作品在内一样,显然是荒谬的。就算人人都有一部字典,但要做出好的文章,还要看个人的情趣和才学。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是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如过家家一类的游戏,也包括了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遗憾的是,越长大,越是难以像孩童在游戏时那么郑重,那么专心,那么认真了。

艺术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艺术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而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产生,常常出自长期留心积累而形成的潜意思的短暂爆发。

作者主张人生的艺术化,意思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坦白说我想当然的很少将艺术和严肃关联起来,但显然作者眼中的艺术创作和我所理解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态度是一致的。因为对于艺术的不了解,所以固有印象觉得艺术像是激情的爱恋一样,出彩的部分是无脑的,是不理智的。但其实恰恰相反,艺术是像科学理论研究一样的需要严肃对待的学科。

我记得之前看歌手李健的采访,记者问他作曲的时候是否是像文思泉涌一般的灵感爆发流淌的过程。李健说,其实所谓灵感来了常常只是短暂一瞬间的事情,而写歌常常是个耗时的工作,灵感是很重要的,但灵感更多的是开了一个小头,或埋了一颗种子。后面大量的工作都和灵感无关,是理性的脑力工作,需要Hard work。

由此可见,不论是发现美,看美,创造美,都是需要下些功夫的。美,来之不易啊。

《谈美》读书笔记3

正如朱自清在《序》中所讲,这本书帮你把东鳞西爪拼凑起来的美学知识改编成正式军队。

本书写作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东三省,轰炸淞沪时。在《开场话》中,作者开宗明义,“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所以作者写信给青年人“谈美”。作者以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可以帮人跳出现实世界的网罗。

全书从美感是什么,美感不是什么,美的创造和人生的艺术化四个角度展开论述。

美感是什么

作者首先区分了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作者认为,对人而言,一件事物并不是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反映了观者的性格情趣。专持美感的态度时,才能见到美。“注意力的集中(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意象的孤立绝缘(不考虑它的使用价值及其与其它事物的联系)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

人之所以要旅行,是因为可以暂时跳出现实的生活,从而和实际人生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这是唤醒审美意识的关键所在。“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的”。“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或者谈“文以载道”,“是把艺术硬拉回到现实的世界里去”。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即“宇宙的人情化”。所以我们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中体验到美。专注于美时,人是极自由的,因为不受实用目的的牵绊。此时,既是在欣赏美,也是在创造美。

美感不是什么

罗金斯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这是混淆了美感和快感。二者的区别在于, ……此处隐藏12926个字……境”指“行动发生的具体场合,即客观现实世界,包括社会类型、民族特色、阶级力量对比、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总之,就是历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典型环境起着决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封《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悲剧与喜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具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特性。悲剧与喜剧很难截然划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就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分出悲喜,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戏剧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喜剧感向来很强,喜好大团圆的结局,而悲剧感却比较薄弱。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诗的正义感”很强,很怕看到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好人因小过错而遭受大的灾祸”。

第十三封《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朱光潜先生对来信问到关于学外语和美学问题的朋友们提出忠告:“掌握一种外语到能自由阅读的程度”,“掌握国际最新资料”;第三,“要随时注意国内文艺动态”,“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避免将来当空头美学家或不懂文艺的文艺理论家”。他非常赞同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高尔基这样一句话:“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及如何创造美,赋予我们另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读了这本书,再看看世界,会发现美其实无处不在。“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现实主义从客观出发,而浪漫主义从主观出发,并据此认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因一点小过错而失败,从而产生出悲剧感,惊恐和哀怜是悲剧的情感基础,悲剧更为本质,好的喜剧作品中一定有悲剧性。”“崇高是由我们压抑而产生的,它是由恐惧转为振奋的,并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自尊或愉悦。崇高侧重于对立和冲突。而秀美侧重于平衡和和谐。”这些都是其中具有开创性和富于启迪的观点,读来深受教益。

关于美的本质,从柏拉图开始,许多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与研究。但最终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见美的本质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但这也同样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概念。美学之路,未来可期。朱光潜先生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学美学,朱光潜先生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各人资凛不同、环境不同,学美的性质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点,自然也会归就于一点。在探讨和研究的道路上,尽管途径各不相同,却殊途同归,美的本质是相同的。

谈美与审美,最直观的就是人。因为无论对人的批评还是欣赏,都源于美的界定和价值。对美的判断力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而是随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而逐步完善所完成的一种情感意识。人是一个整体。他们会将自然中的一些单一性适当融合。正是由于这种融合,才促使美体现在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中。

个人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情感。人与人的结合产生了社会。当人们心中具备某些感觉后,他们就会开始渲释自己内心的美的感受。这其中自然就会要活动,用活动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在这个社会。展现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繁复的。这其中不仅仅包括学术界限,即不要因为不超越学术界限而宣扬单一的美学。这样容易使美学空洞和抽象。艺术体现美,反映了现实中的自然。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创造,是一种劳动产物,所以艺术又被称为“第二自然”。艺术叙述了人们心中的情感、思维和梦想。通过艺术,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和精神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通过修饰转化成艺术。

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朱光潜先生之这部书里面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些在我们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我们如果想要懂得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就要大胆的、大量的去欣赏美。对于创作而言,极重要的灵感就是出自持续不断的、广泛的审美所积攒下来的潜意识活动。虽然艺术的门类繁多,但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却是相通的。只有多去欣赏美,我们才能在潜意识里面积累足够多的情思,从而碰撞出宝贵的灵感火花。我们中的大多数虽然无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但懂得以跳出实用的眼光去“玩味”生活,去欣赏人生,那么,我们也会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体味到无限的乐趣。

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对人生指导上,都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的确,真善美是艺术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好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谈美》读书笔记15

什么是“美”?用莎翁的话说:“这是一个问题。”

但毫无疑问,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位大师。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类对美的认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但却从未揭开“美”的面纱。其实在我看来,“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为很少会有人对美的认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美”是无定义的。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怀疑是作者本人)给“美”下的定义,并对其刻板和迂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也是反对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给“美”铸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的。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同时,美也是属于社会价值范畴,它的适用主体是人。这便是说我们要去认识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呢?我的观点是:不需要定义,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对“美”的理性认识,又要注重对“美”感性认识。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决不能只强调美的客观性而将审美与人的思考力、情感与意识割裂开来。审美活动应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因为它具有目的性并且与人类的情感息息相关,所以审美必然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去进行。否则,就如“形而上学”一样,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这显然与主客观结合的审美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认识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们学习一些美学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审美实践,多去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多与他人交流自己对美的看法。在审美的过程中,探求美的真谛未必是我们最终的追求,但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经验。

而对于《谈美书简》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将自己平生对美学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并对一些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向美学的入门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而这本书相比较其他美学著作易懂。他在美学问题上对我们的帮助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谈美》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