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5-08-11 13:39:08
印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印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印度教学反思1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我带地理课已经快一年了,对于我来说,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也有很多不足要改进,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反思。我认为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反思如下。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章节。印度是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本节有四个重要内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学习前两部分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有关天气、气候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知识,大部分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十分困难,因此我把印度的季风气候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了两个与印度季风气候的成因有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的非常认真,非常积极,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这时候我应该即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于是我就问:“有问题不明白的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于是我就继续往下进行课程内容。课后我对此进行了深思,印度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好,如果我能想些办法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该多好!这是本节课我最大的失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吸取教训改进教学,更加完善自己的课堂。

印度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运用视频和摘抄新闻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

1、运用印度泰姬陵的爱情故事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运用“印度的地形”图分析印度的地形特点时,没有通过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运用颜色分析地形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多媒体上展示三大地形区时,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够准确。

3、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三、反思

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并快乐的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先引导再教?

2、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活动来提起学生兴趣。

3、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并且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学习。

印度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地形分布图,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能够科学准确地描述印度地理位置;

2、学会阅读地理要素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柱状图,分析和概括印度人口增长特点;

3、学会运用表格比较分析法,了解印度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4、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描述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获取图示信息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概括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灾害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 读图分析法

2 、合作讨论法

3 、比较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图片,有美如仙境的泰姬陵;有金碧辉煌的佛教建筑;有新德里的城市风光;有金色的沙滩及高大的椰子树;有虔诚沐浴于恒河的教徒;有悠闲漫步于街市的牛-----紧接着展示充满激情的印度舞蹈和绚丽色彩的印度服装。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享誉世界,歌舞极具民族风情,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二)、讲授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印度在哪里”。推出活动1

1、 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图片7.31 图和7.34图 ,读图分析,明确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读图步骤一般为:读图标;读图例、注记;读要素之间的关系。)

2、 第一小任务:明确印度的地理位置特点

纬度位置: 8°N——34°N

海陆位置: 亚洲南部,印度洋北岸

相对位置:(1)、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哪个方位?

东临孟加拉国,缅甸;

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

西北与巴基斯坦相连;

北接中国、尼泊尔、不丹。

(2)、印度南部濒临哪些海洋?

南部西侧是阿拉伯海,

南部东侧是孟加拉湾,

南部正对印度洋。

3、第二小任务:明确印度的地形特点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

中部是恒河平原,

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地势北高南低。

4、在分析印度地形特点的时候, ……此处隐藏5578个字……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三、反思

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并快乐的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先引导再教?

2、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活动来提起学生兴趣。

3、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并且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学习。

印度教学反思12

1、创设情境,以情导学。本文是一篇民间传说,但作为异国故事,文章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前让个学生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异国的文化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他们入情入境的学习。

2、多读多思,读悟结合。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课标》指出:要重视朗读,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品味、读中积累、读中运用。教学时,以主问题入手:你觉得婵德拉是个怎样的孩子?来辐射全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形象活起来。

学习本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婵德拉和王宫各是怎样的人?放手让学生在文中自己找答案。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教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指哪打哪,而是有学生指那谈那。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两个人物性格的比较把人物形象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印度教学反思13

上完《印度》一节,有得有失,感触颇多。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在学习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时,注意和中国的比较,加强了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由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到我国的三峡工程,由印度的农业改革联系到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业联系到我国软件业的差距。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在相似国情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的独特性。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理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地理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判断、解释和运用。

印度教学反思14

今天我们2班学生学习了《日本》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的象征——富士山、传统服饰——和服等,使学生对日本有初步的感知。然后,依托教材学习对日本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己看图、分析图找到主要特征,并让学生总结分析地理特征的思路和方法。尤其重点分析了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特征,人文特征重点分析了日本的经济特征,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工业的发展条件评价。有指出日本工业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时分析了日本的地质特征及防震。

这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还是圆满的,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在读图析图方面还有待指导,学生还是不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的语言也要再凝练、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好的结合学生的学情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完善我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4、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看“世界地图”认识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北到哪里,南到哪里,东到北令海峡,西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到苏伊士运河,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印象是亚洲————大,

再让学生认识图6.1图“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它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再指出它是跨纬度最广的一个洲,我们国家就在亚洲,学生再观察6.4图就一目了然了,就知道我国就在东亚,然后再指出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再让学生在图上按方位指出一个国家来。

最后,让学生找到青藏高原,再找伊朗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亚山地,再进一步找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西伯利亚高原,再进一步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湄公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等,使学生由读图到认识地势这样一个转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亚洲地势由整个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了。这样学生就知道河流自然呈放射状向四周海洋流去了。

印度教学反思15

我讲授《印度》这节课,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备课、搜集材料、制作课件等,感觉这节课讲完效果还不错,现把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重点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教学难点: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从印度文明古国出发,通过播放音乐及图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看图明确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范围;从印度所处的纬度范围探讨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影响;又从印度的气候引出了印度的农业,层层深入,引发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在课堂小结我改变以往的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的方法,而是编了一首歌谣,通过歌谣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 活动与探究

通过印度因地制宜的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的这种方法,来解决我们身边的地理,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来探究烟台地区如何根据自然环境特

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即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当然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如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比较仓促,导致问题处理不完整等,在今后的课堂中要进一步完善。

《印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