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1《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介绍火星知识的说明文,大多科普类的文章会让人读了感觉枯燥、乏味,而这篇课文却没有给我们这种感觉。相反,单从题目我们就能看出这一定是一篇充满“人情味”的课文。的确,课文将火星与我们所熟悉的地球相比较,以“孪生兄弟”的名义使我们感到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是那样亲切。
科普说明文这类课文一不小心就可能会上成科学课,因此我力求在课堂上把课上出“语文味”来。
一、抓住设问
课文第一自然段连用四个“同样”,列举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处,告诉我们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的原因。随后,课文重点写了火星上的水的来源和散失的原因。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课文两次运用设问,将两大主要内容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两个问题,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后分别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读懂课文。我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正是运用了设问的方法,才使我们读起课文来感到纲目分明,我们以后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设问,让自己的作文显得更加有条理。
二、品味语言
课文语言有两大特色,一是准确性,二是形象性。在引导学生读悟课文时,我不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课文多处运用“也许”、“可能”等表示不确定性的词语,这是因为在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推测,如果用了“一定”、“肯定”等词反而违反了科学性,所以课文用词非常准确、科学。这一点,我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体会。
除此之外,课后第2题中也提示我们有两个很明显的地方体现了课文语言的特色——非常形象生动,一处是把“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的行为说成是“家常便饭”,还有一处是把大量的火星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说成是“集体大逃亡”,非常形象,读来感到情趣盎然。学生通过朗读后不难理解这两处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语言的特色,我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加深体会。比如把“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这一句改成“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学生通过朗读便能很快地体会到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情趣性。
当然,还有一些语言也是值得我们去积累的。比如第五自然段中写火星上的水的另一种来源,我设计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尽量能不看书讲出来,从而将课本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课堂拓展
一篇课文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光凭课堂上的时间、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的。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阅读《新补充读本》及自己的课外书中对火星的介绍,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对火星的认识。学生们准备得还是比较充分的,有的介绍了火星上的山脉——比珠穆朗玛峰高三倍的奥林匹斯山脉,有的介绍了火星上的气温——和“火星”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温度极低,最低达到零下123摄氏度……通过相互交流介绍,我让学生明白,经过课外阅读能够了解到好多平时不知道的知识,如果只看语文书而不看课外书,那我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语文,就如我们语文书开头的“习惯篇”中所讲的那样——多种渠道学语文。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2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通过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比较,大胆推测,提出假设: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实践验证、解决问题)。同时生动有趣的语言又是其一大特色。于是我们紧紧抓住:“文体特色”“语言魅力”开始了“火星之旅”。
第一板块:提出问题
课文的第一段,围绕“孪生兄弟”展开。说两者的相似:“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四个“同样”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
这里让学生感知两点:
1、有根据的猜测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2、总分式的结构使文章很清昕;排比句式的使用又令表达很有气势。
效果:在默读中在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其玄妙;在诵读中他们对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二板块:实践验证
文章的二到八段分两个方面展开具体验证。一方面是水。首先是证明火星曾经有水。根据有二:一是火星照片,二是岩石钻孔分析。接着证明火星上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个设问句,下面写水的来源,这里也提出了两种可能:一、“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二、可能“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当火山爆发时,这些矿物便分离出水,随着熔岩释放出来。”设问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条理更加得清晰,纲目分明。
这里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文本: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为什么留不住?
2、体会作者采用怎样的办法把文体表达清楚表达生动的?
效果:在默读批注中学社个初步解决两个理解性的问题;在交流中对其理解更深;习得了设问等方法对说明清楚事物能起有效作用。
第三板块:体会科学严谨的生动的遣词造句
本文最精妙的地方还在于遣词造句的科学严谨,这两个水的来源都用了比较模糊的词语“也许”“可能”来推断,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再写火星上留不住水的原因:火星本身的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使得火星表面的水“集体大逃亡”。“大逃亡”这个比拟放在这里也很贴切,使得原本严肃的科普短文多了一些随和、温暖。这一点从课题“孪生兄弟”上也可以看出。这些都让这一类的说明文多了一定的可读性,文章也更生动有趣了。
这个板块的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已经融合在第一第二板块中进行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样生动的科学严谨的遣词造句只要稍加点拨就心领神会了。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3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问题来安排材料。共有八个自然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地球与火星的既相似又有差异的复杂科学问题用“孪生兄弟”的方法表达的清楚明晰。
我在此课的教学上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点拨这种方法,而是大胆改革将三个课时的第一、二课时内容整合为一个课时,第二课时侧重于学习第三段及完成学习手册作业训练;第三课时侧重于星球知识交流,培养学生科研的兴趣。
第一课 ……此处隐藏2026个字……导者和点拨者。这些话在之前都是听腻了,但现在看来,要做到,好难!一篇课文上了两个班,分隔两个星期,终于上结束了。第一次课上完后,问题就出来了。我没有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导致第二课时思路混乱,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使教学流程难以推进。在导师评课、反思之后,自己也没有认清问题所在,匆匆回顾教案后继续上课,结果一团糟,没有真正达到改教案后的效果。不仅乱了节奏,连学生回答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接上去了,上完课,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在导师和其他实习生面前,我简直丢尽了脸面。
之后,静下心来想想老师的评课,好好地理清了自己上课的严重问题所在:在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只关注到了教师的教,一直强调自己钻透教材,设计好流程、环节,想好自己要说的话,却完完全全没有考虑到,自己想到的这些东西按照学生这个水平,他能够或者需要学到多少,在这点上,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
尤其在上第三课时,虽然效果要比我想象的好得多,但在听导师讲课时,我才深深感受到了导学的重要,如何“以点带面、以学促学”,导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不急于要学生说出答案来,而是在学生的回答中,找生长点,引导学生学,从个别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找准点引导全班学生学习,这样的学习才叫学生学。在这样的对比中,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跟着学生走,什么叫课堂!
在这篇课文中,我总想自己为学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这样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至此本课在着手时就造成了混乱,原本简单、有趣的课文,被我深深地剥开了,过多地强调了文章的解析(咬文嚼字),而忽略了文章整体性,即它所传达出来的人文性。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落实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教师好好钻研!
再看了集体备课的教案后,才番然领悟,自己上课的大问题所在,首先自己就没有理清课文的脉络,从课题入手,就可以拎出一个大问题“火星为什么是地球的孪生兄弟?”,由此从两方面做探究:一相似在环境、曾经有水;二差异在环境、没留住水和生命。从这两方面出发,直切课文内容,这样理清就简单多了!
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仅需要教师多用心钻研揣摩,它还建立在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上。课堂是活生生的存在场所,怎样让这生命的遭遇来得更微妙,让语文课堂成为灵魂的栖息地?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介绍火星知识的说明文,大多科普类的文章会让人读了感觉枯燥、乏味,而这篇课文却没有给我们这种感觉。相反,单从题目我们就能看出这一定是一篇充满“人情味”的课文。的确,课文将火星与我们所熟悉的地球相比较,以“孪生兄弟”的名义使我们感到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是那样亲切。
科普说明文这类课文一不小心就可能会上成科学课,因此我力求在课堂上把课上出“语文味”来。
一、抓住设问
课文第一自然段连用四个“同样”,列举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处,告诉我们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的原因。随后,课文重点写了火星上的水的来源和散失的原因。
二、品味语言
课文语言有两大特色,一是准确性,二是形象性。在引导学生读悟课文时,我不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课文多处运用“也许”、“可能”等表示不确定性的词语,这是因为在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推测,如果用了“一定”、“肯定”等词反而违反了科学性,所以课文用词非常准确、科学。这一点,我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体会。
当然,还有一些语言也是值得我们去积累的。比如第五自然段中写火星上的水的另一种来源,我设计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尽量能不看书讲出来,从而将课本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课堂拓展
一篇课文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光凭课堂上的时间、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的。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阅读《主题丛书》及自己的课外书中对火星的介绍,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对火星的认识。阅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语文,就如我们语文书开头的“习惯篇”中所讲的那样——多种渠道学语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健全的思考体系,对科学的认知体系有个了解,让同学们知道科学中也存在许多未知和科学的海洋是辽阔和有趣的。让同学们透过课本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都有这样一个辨证的思想。
以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我积累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性。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识的丰富,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不足之处在于没能有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形象的了解。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8本文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文章语言科学性较强,本课让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体系有了了解,让同学们知道科学中也存在许多未知,科学的海洋是辽阔和有趣的。
本文最精妙的地方在于遣词造句的科学严谨,这两个水的来源都用了比较模糊的词语“也许”“可能”来推断,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再写火星上留不住水的原因:火星本身的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使得火星表面的水“集体大逃亡”。“大逃亡”这个比拟放在这里也很贴切,使得原本严肃的科普短文多了一些随和、温暖。这一点从课题“孪生兄弟”上也可以看出。这些都让这一类的说明文多了一定的可读性,文章也更生动有趣了。
除此之外,课后第2题中也提示我们有两个很明显的地方体现了课文语言的特色——非常形象生动,一处是把“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的行为说成是“家常便饭”,还有一处是把大量的火星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说成是“集体大逃亡”,非常形象,读来感到情趣盎然。学生通过朗读后不难理解这两处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语言的特色,我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加深体会。比如把“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这一句改成“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学生通过朗读便能很快地体会到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情趣性。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9基本完成了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意识。初步了解地球与火星的异同点,初步理解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知道地球、火星、乃至宇宙间的个体都是存在差异性的。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健全的思考体系,对科学的认知体系有个了解,让同学们知道科学中也存在许多未知和科学的海洋是辽阔和有趣的。让同学们透过课本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都有这样一个辨证的思想。
以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我积累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性。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地球,并让其知道地球上现在印发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告诉同学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识的丰富,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不足之处在于没能有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形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