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授新课时,我直接出示了例题让学生自主探索,目的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这个重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通过教具操作与演示,放手让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竖式过程。在合作交流汇报中,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再从中再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旨在提高计算速度。
整节课虽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注重体现学生参与探讨算法,教学中显得也较轻松。但在做课后练习时,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了1,计算时十位漏减退的1;在列竖式时减时个位不够减,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或者直接用大数减小数。
最后突然想起一句小儿歌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不够减先退位、做个标记戴头上。个位够减继续算。十位减1要牢记。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反思2在教学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第一次学写竖式, 一节课下来,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竖式写法基本规范、整洁,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方法的影响,从十位算起而不是先从各位算起。二是在判断竖式对不对一题中,部分同学无法说出错的原因,说明他们还是对于算理没有理解透彻,在练习中还要强调。还有一些问题是学生还没有适应竖式的写法,练习不够引起的,如,横式上的得数不写。还有就是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如把27抄成72,把加号抄成减号;有的学生竖式是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这和学生平时的习惯有关,在平时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各种数学习惯的培养。当然这些问题预先都有想到,学生不可能一学就会,一会就不出错,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会注意,多加强调,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并且,要注重通过具体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竖式的练习,逐步使学生明白,笔算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比较简便。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反思3在备课时,我认识到学生对之前的竖式计算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掌握得较好。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个位退一。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以北京申奥成功做为大的背景,设置成:北京56票,巴黎有18票,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让他们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除了让学生置于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当学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后,继续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6减2是够减的,可今天这道题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接着让他们通过同桌一起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在此时,我不断进行鼓励,如“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他非常勇敢表现自己!” “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使他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在他们感受到最优方法时,我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使他们更加感受到最理想的方法是:“6减去8不够减,向5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30等于38。”我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在这一节课中,我觉得应该能做到更好,应该把学生讨论的时间放长一些,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思考。面对“算法多样化”,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是我以后还需要加强的地方。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反思4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习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习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干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习的知识。
后来的练习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反思5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其重点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作十。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来理解其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 ……此处隐藏5206个字……步体会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一当十。然后列竖式来写,注重介绍退位点的作用,让学生口头叙述计算的过程。在教学后面的试一试中,由于例题已经学习了个位上0减一个数不够减的特殊情况,对于个位上不够减的一般情况,学生有能力独立探索,所以教师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然后把2种不同的算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的写法。最后进行笔算减法计算方法的归纳,这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而是在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会、感受计算的方法以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这是对自己进行退位减计算过程的一次回顾、体验、反思。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完整的认识。
尽管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锤炼语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学生摆小棒时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在玩,学生思考问题不主动,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我想这些与老师的教学艺术有很大关系,如果我善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能够吸引孩子们不断思考,教学效果肯定截然不同。这将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3周一、根据学校安排,我讲了一堂公开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包括不进位和进位),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讲授新知识前充分复习了旧知识,出示了一些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解答,从而从认知上、思维上让学生做好准备。
在新知识的传授中,我用奥运赛比分引出题目56—18,让学生通过摆圆片来观察、比较,既突出了退位减法的算理,又使学生对笔算减法有了全面的认识。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注重了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和“为什么在个位上加10”两个关键问题。
在交流算法的时候规范了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方法以后,我又出题目让学生动笔演练,并让4个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一、个人感觉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退位方法,知道从十位退1,并在个位上加10再减。
2、整节课,能基本按我的思路下来。但重点环节还须停顿时间长一点,让学生细化。
3、对学生加强了练习,让他们得到了巩固。
二、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讲授重点环节时时间停顿太短,学生还未思考完,我已步入了下一步。今后教学中在重点环节须停顿时间长一点,让学生细化。
2、让学生自己在座位上独自做题时,高估了二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给予的时间不够,以致对答案时回应太少。
3、讲完练习题目后,未给予学生时间来修改自己的错题,以致让他们改错意识淡薄。
4、忘记在适当的时候,出示课题。导致学生在总结本节课内容时,不知道说些什么。
5、整堂课以自己讲授为主,未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动手,多思考,不能灌输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深深的感到,因为是教育低年级的孩子,所以教师要更加足够细致,多强调细节,从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在这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有太多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非常感谢参加听评课的老师们,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磨平身上的棱角,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4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之前已经学习了不退位和不进位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在学习的内容需要进位和退位,因此在学习的层次和难度上就有了一个高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
教学中“退1作10”的教学应结合操作来理解,其中“小棒操作”使算法更直观,而计数器操作则使算理更清晰,如将两种操作联系明理则更合理。同时,最好补充“用加法”验算的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新知。
退位减的难点是让孩子明白,计算到十位上时,应该算几减几,也就是要在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再减。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孩子在道理上明白十位上为什么要退1再减?(个位相减,不够)在计算中熟练掌握十位上要退1再减,同时明白从十位退1到个位应作十。
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我对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教学经过反思,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1)从课堂中捕捉信息,体会方法,数学论文《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和前面的不同,加法对于小棒的操作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知道够十个就可以捆成一捆就可以了,而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学生思考整捆的小棒如何操作;课堂上我发现孩子在操作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知道要拆一捆小棒,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停下来问:“你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小棒?”学生能够回答“个位不够减我要拆一捆”,然后让学生再操作。接下来在小结的时候就可以提炼这个方法了,当然可以深一步的问道:一捆就是一个什么,它是多少个一?
(2)及时引导,为计算做好铺垫。同样,在这节课中计数器的操作无疑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拨一个十要能够想到同等的表示就是要在个位上拨10个算珠;学生很难想到。我想原因是因为以前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满十进一,而且是一种顺向的思维,今天则要做的是逆向的思维,难度上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思考,“个位上什么也没有,怎么办?能不能借一些过来?借一个十,实际上就是多少个一,可以怎样去表示?”。最后,还要让学生上台来演示说说操作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因为他是直接为后面的竖式计算作铺垫的。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反思151、加减混合的口算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本节课利用学生熟知的公共汽车上、下车生活情境图引出加减混合计算(不含小括号)。而这类加减混合式计算是在连加、连减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相同,所以我大胆的采用了知识迁移、类推的方法让孩子们尝试。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
2、本节课习题设计我采用同桌比赛,奖励小熊卡片的方式进行,激发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使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很高,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较好。
3、发现问题与不足:
今天的学习还是比较顺利的,孩子们对两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得也比较理想。只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错误率还是较高,如主要是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忘记进位或退位、只写了第一个算式忘记第二个算式等等,还有的同学掌握的不够灵活,能够口算的仍进行竖式计算。看来今后要在抄题、检查及灵活性培养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