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课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课后反思1《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的分成实验学生很难发现沙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教学课后反思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自主评价,在补缺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
3、情感与态度: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感知西北汉子的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情境设缺
(播放光盘,让学生观看南丰蜜桔节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共3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两段腰鼓表演,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们家乡人打腰鼓就是没有北方腰鼓表演那么有力量。
生2:后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气势,场面更壮观。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有这类节目。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
二、缺口边缘、整体感知
(学生听课文朗读带,脑海里想象表演画面)
师:我们刚才听了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也可引用文中词句。(师板书这一填空题)
生1:狂野奔放!
生2:豪放!
生3:元气淋漓、惊心动魄、热情奔放!
师:他说了这么多!(生鼓掌,继续评价)
生4:火烈的、没命的!
生5:粗犷的、壮阔的!
生6:雄浑激昂的、奇伟磅礴的!
生7:排山倒海的、让人叹为观止的!
……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抓住关键词句灵活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
三、确立缺口、体验感知
师:根据你所做的评价,你能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你观点的句子、段落吗?读出来!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些句子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好像没有把这种激烈的气势读出来。
师:那应怎样读?
生:要读得急速高昂些!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读)
部分学生:好像比前一个同学读得更有气势。
师(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句):那你们想不想试读一下?
(生点头,教师示意学生读)(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读出来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明显特征?
生(齐):运用了排比。
师:对!那你们具体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
生(部分):从腰鼓表演的场面。
生(另有部分):从火烈的狂舞。
师:不错!是从火烈的舞蹈场面来突出这种气势。排比的语句还有很多,继续找,并说说作者的描绘角度。
生:“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是运用联想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是通过描写击鼓的后生来突出这气势。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这是从变幻的舞姿描写来突出这气势。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这是从鼓声的描写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
师:说得非常好!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种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层层递进。(师点头)
生:增强语言气势。
生: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生:有如江河一泄万里。
师:都非常好!我常用一泄千里来形容,我们同学更厉害,会用一泄万里来形容排比句的气势。那大家一起来读读9、10、11节!
(生齐读)(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节)
师:那我们换用小组轮读的形式来读出这种气势!
(三小组轮读)
师:我们平时参加过类似的激烈竞赛活动有什么?
生(部分):拔河比赛、跑步比赛…
师:那你看到拔河比赛的紧张场面,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那绳子会不会被拉断!
生:我会想到射箭的时候,就像箭在弦上,那快要射出的一刹那!
生: ……此处隐藏11545个字……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教学课后反思13《四个太阳》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孩子画了四个不同的太阳,给人们带去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孩子一颗童真的爱心。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关键能力的培养
上课开始,先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词语。先是生字,再是词语,最后把生字词放在句子中认读。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还出示了四个太阳的教具,这样,在课的开始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由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接着,运用画图画记忆课文这个办法,帮助学生再一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也感受了语言艺术。”
二、自主学习。
因为文中有四个太阳,而且每一个太阳都自成一段。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太阳,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学生喜欢哪个太阳就读哪个太阳、说哪个太阳。通过学生尝试,同学互评,教师点拨,尽量做到有表情、有动作,对文内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学习的喜悦。
课堂上,采用有效的课堂评价。我们实行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教师在黑板上运用标志为各组加分,课堂效果比较明显。
三、多级问题的设置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从词句中体会作者的美好心愿,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清凉、冻僵、温暖、多彩”等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渲染了感情。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学生被形象生动画面吸引,随即我又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他们入情入境,很快地领会了文中作者的情感,朗读起来也就有声有色了。
四、互动、愉悦、高效、智慧的和谐课堂。
整节课上下来,我与孩子们都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也能理解文中的内容,最后一个环节“你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情商也很高,很多孩子说出来的话语,不禁让我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我想这堂课应该属于和谐的课堂,争取继续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课后反思14上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过程进行了反思。教学中,我的意图是以同学为主体,充沛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同学主体的学习需要,让同学读题、读文后提出问题,并以此来组织教学,试图用同学自身想了解的问题钩住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同学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问题意识。面对今天的课堂,我甚感沮丧和困惑。
课堂教学为什么会不理想呢?
首先,对同学能力估计缺乏。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老师引导着,在老师的协助下慢慢走入课文,逐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而我未作引导就把整首诗“扔”给同学,同学未深入感悟课文,又让同学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问题当然是成堆的。虽说这一偏高的要求(“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级开始渗透也未尝不可,但既是培养质疑问难意识,就应在同学提问的基础上作指导,然后师生一起对问题作归并梳理,确定本堂课着重解决的目标,再围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深入学习。而不是不顾同学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一个劲地鼓励同学提问,然后又让同学读文后讨论逐个解决。
第二,对教材特点掌握不透。课文是一首诗,诗不同于一般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叙述清楚,诗讲究意象,想象丰富,跳跃性比较大,理解时较多地依赖同学的想象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应该说学习时比一般文章更困难一些。对于生活阅历浅、语言感受能力还不强的二年级同学来说,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利用音乐、图象、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同学的学习提供台阶,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入诗中,读诗、联想、悟情。
第三,对教学理念理解不深。让同学在读题、读文章后提出一些想了解的问题并以此组织教学,确实是一种体现同学的主体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的好方法。但是,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质疑的意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同学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鲜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干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便会暗淡无光。所以,教学本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同学的特点,继续创设情境,让同学在情境中反复读诗,唤起生活经验,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自读自悟,领会诗意,然后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也可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操作也同样能体现自主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还更富有情趣。
如此看来,教学理念从书本从教师的头脑走到课堂,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这必需基于实际情况:包括同学情况(年龄、知识、能力、兴趣等)、教学内容(课文的体裁、语言特点、内容与同学生活的距离等)、教师情况(文化素养、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实质。
教学课后反思15昨天市领导来调研,我有幸上了一节课。针对这节课我想谈以下几点:
1、有点紧张。头一次接受这么高级别的检阅,有点紧张,课上语无伦次。
2、普通话水平急待提高。带有沂南色彩的普通话,不知领导听着是一种煎熬吧?
3、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欠妥。在课上,在处理连接中考这部分,让生到黑板做时,结果李超同学做了12年中考题,我当时就给予了否定,并告诫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座谈时陈主任告诉我对孩子们要多肯定、多鼓励,而不是否定,更不是训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要努力改正。
4、分层次教学不够。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杨凡星同学的学案基本没填,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我都会了,不用填了”。我同样给予了否定。平常和学生们玩惯了,就没想那么多。其实在上课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陈主任,也建议说:“如果学生会了,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单独开小灶,课上多给训练题目,争取使他们有最大的提升”。我想,陈主任说的太对了,我以后就这么办。